校本培训内容精选:
(培训时间:2017.5.18)
实施真正的有效教学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 是一个评课标准,是针对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提出来的。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第一要有效率,第二要有效果。有两个衡量标准,即两个90%:(1)本节课90%以上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2)本节课所学内容90%以上学生能掌握。有了每一节课的两个90%,就能保证教学的最终质量,也就是第三个90%——中考和高考时,90%以上学生每个学科都能取得及格以上的成绩。
为什么要提出“有效教学”这样一个评课标准、因为在我们的课堂上存在着许多“无效”现象。这种“无效”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课堂上许多学生精神不集中,不认真听讲,甚至有睡觉的。而老师对这种现象不问不闻,不去努力组织教学,不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在那里一味的讲下去。这样的教学,能收到什么效果?
2、老师的讲课虽然没有什么明显错误,甚至还在认真地讲,但课后,多数学生不掌握,甚至不懂。拿两个90%的标准来衡量,完全判定为无效教学的课,为数并不多。但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无效”现象。正是这种“无效”现象,在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出现无效教学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大致有三个:
1、教与学脱节:老师的讲解,脱离学生的实际基础,超出全班学生的平均可接受度。什么是平均可接受度?就是班级中等生的水平,或者中等生水平略微偏上或偏下。这应该是老师讲课的起点和立足点。取上不行,丢了一大片;取下也不行,多数人听着没意思;只有取中,才能推动上头,也能带起下头。一堂课的成败,就看老师能否把握这个“度”——可接受度。你课讲得再好,只有10个听懂,30个听不懂,这样的课也是失败的。
2、讲与练脱节:我们经常说的师生互动,在课堂上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讲讲、练练,练练、讲讲,老师动口,学生动手,师生间协调配合,共同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知识可以讲清楚,但能力,必须通过训练来形成。有许多课,不是讲解不到位,而是训练不到位。这一点,每位老师都应深入反思。那些老师唱独角戏,不管学生懂不懂,自顾自己一味讲下去的课,不用别人评课,自己就应该否定自己,因为尽管你讲得很痛快,但没落实到学生身上,这样的课有什么用?
3、备课不充分,尤其集体备课没能真正开展起来。表现在课堂上,老师对教材理解不深,处理不当,把握不住教材的要点。上课显然缺乏计划,缺乏设计,随意性很强。这种缺乏准备的教学,教学质量必然要打很大折扣。大部分教案,只考虑老师怎样讲,很少涉及学生怎样学。改革并加强备课这一环节,是今后教学管理的首要任务。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二、教学理念
1、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2、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三、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途径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当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观念旧,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二有惰性,常有“拿来主义”,鲜有创新精神。三是关注点有偏差,教学时只关注教,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四是反思少。
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必然要求教师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途经二、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做法是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
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讲多了学生嚼不烂,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
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
(二)课堂的有效组织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
语言组织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三)课后的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写上,思维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途经三、提升三种教学能力。
(一)课堂调控能力。
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许多生成性东西不可预见。面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这些教学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
(二)信息反馈能力
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站在讲台就是思想,就是智慧。这种思想与智慧,需要教师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通过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
(三)评价指引能力
评价不是对结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对学生思维的点拨。如何让课堂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首先,语言要饱含激励,用真情去评价学生;其次,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这两点,评价的作用就能真正发挥。
我们对课堂、教学惯常的认识!
我们认为,课堂是要讲的,没有老师的讲就没有学生的学。
观点1:课堂要尽量减少老师的讲,只有老师不讲学生才可能真正地学。
我们认为,先有老师的教,才有学生的学,教是课堂的主旋律。
观点2:先有学生的学,才有老师的教,学是主导课堂的一切。
我们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教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永远不放心学生成了我们的心结。
观点3:不教才是教,永远坚信学生学的自觉和能力,时刻警惕老师的教变成越俎代庖,才是教育的真智慧。
我们认为,课堂主要是让学生去理解知识,至于运用、练习更多地是课堂之外的事。
观点4:理解和运用知识都是课堂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没有相当的练习,就很难说理解得多好,更谈不上形成能力。没有运用,教学就是失败的。
教育是唤醒每个学生自我改变、主动发展的意识,是解放每个学生内在的求知渴望、学习力量。
它以极大的耐心和智慧培育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能力,它带给学生巨大的独立思考、探索知识、克服困难内在的思维快乐,它使每个孩子包括后进生获得自信和尊严。
什么是理想的教育?“能给学生自学、创新、锻炼的机会或环境、平台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教育工作者不是要去塑造学生,而是提供条件。比如母鸡孵蛋,我们只能给它提供适宜的温度,而不好代替它孵。同样的,我们也不好代替学生学。世界上唯有学习是不好代替的。教育只是提供外因,学生自己才是内因,但外因要有利于内因的发挥,要顺其自然。我们要根据内因的需要,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最好的条件。”
朴素的道理。但就是这些“常识”,我们往往背其道而行之。“我们的许多老师,不是在教孩子,而是在‘喂’孩子,不厌其烦地讲,或者满堂问,或者把本应该紧张的课堂变得松松垮垮。孩子轻轻松松地学,能够学到什么本领!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谈到教育的现状,“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没有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就是从不让孩子去吃苦,就是剥夺了孩子去动手、去努力拼搏的机会!”
好的教育不在设施的豪华。“我到哈佛去,他们的房子还是 100年前用砖头砌的,没有中国一些现代化的中学好。”好的教育是要让孩子去学会努力、学会吃苦、学会自我锻炼。如果不能给孩子努力的机会,设施越豪华、条件越优越,教育的环境反而越糟糕。
如何解决“活动单导学方式”中的五组矛盾
中国传统教育良莠并存。从其消极的一面看,它以“教”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的预设,习惯于将知识嚼碎送给学生,忽视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教师往往经验作主,居高视下,越位代办,这样就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生成。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把课堂学习的“主权”归还学生,真真切切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在全国实施规范办学、推进素质教育和江苏“教育新政”的大背景下,我们课堂的实际教学时间相对减少,一方面需要达成“三维目标”,另一方面还要致力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学习借鉴并吸收了“洋思经验”、“杜郎口模式”、“活动教学”的合理内涵,植根校本,以“活动”为抓手,以小组合作为平台,变革课堂教学,经过初步探索与尝试,推出教学新模式,即“活动单导学方式”。
所谓“活动单导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以课标为纲,以课本为例,以学生为主线设计的活动方案。此模式的起点、过程、终点均是“活动”,“活动”更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学生在“活动单”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说得更直白些,“活动单导学”就是把课堂教学的流程、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学习中的反馈以书面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所要讲的话做到心中有数,按“单”开展学习,从而避免课堂学习中无谓的“枝蔓”,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活动单导学方式”教学实践中,我们有了一定的认识及收获,同时也遇到一系列具体问题。通过积极探索、深入实践,戴着镣铐跳舞,我们找寻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澄清了一些模糊的认识。“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不应单纯是教师个人的精彩,课堂的精彩应是师生互动的精彩,课堂的主角是学生。因此,教师在这种模式下教学就必须切实解决好以下五组矛盾。
一.“活动单导学方式”与课堂教学进度之间的矛盾
在“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中,由于大量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时间,同时又无法预测学生在多长时间内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于是就出现了课堂教学时间与预先设计的时间有较大出入的现象,无形之中影响了教学进度。但是,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过程的开放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任务,但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如果我们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关注学生合作的状态、方法及交流时的情感生成,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乃至终生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教学中,我们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需要什么、在做什么、还缺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总结、归纳、概括能力。所以,在倡导“活动单导学方式”时,我们不必为课堂教学进度担忧,因为我们已“授之以渔”,何愁他们吃不着“鱼”?
二.“活动单导学方式”中的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之间的矛盾
制定“活动单导学”的“单子”之前,需要我们老师的精心构思。因为,“活动单导学方式”的关键在于“导”,我们呈现给学生的课堂教学流程绝不是随意的,它反映我们的教学智慧。因此,在个体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强调集体的再次备课,集众人的智慧,力求使得发放给学生的“活动单”尽善尽美。所以,这种情况下的集体备课内容应包括: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总结、复习,对上一节课所布置作业或课堂检测的情况的说明,以及讨论交流典型的错误和错误率高的题目,详细分析错误的原因,提出再次订正的要求和方法。
毋庸讳言,集体备课是一把“双刃剑”,课堂教学中,那些专功不够、欲走“捷径”的老师,在操作与实现目标之间,就可能要么是“南辕北辙”,要么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活动单导学”模式要求我们老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进行“个性再加工”。重点是在教学流程中,要结合本班的实际进行教学。它应包括:怎样巩固已教知识,如何分解、突破新授课的难点知识;具体来讲,理科包括引入新课程时如何提问、分析解题时如何提问、变式训练时如何提问、拓宽延伸时如何提问;文科要求在总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下,有课时分解(如一篇课文需要几个课时),每一课时的重点难点。对课文的分析、语知的巩固、课外内容的拓展、重点难点的突破都应以“单子”形式进行。课堂小结要精练、具体,有对学生明确的要求。教后总结、反思必不可少,它是对自己授课情况的回顾,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哪怕是一个细节、一句话,都值得我们记下来加以反思。通过总结、反思来促进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完善,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活动单导学”模式中问题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
课堂没有预约的精彩。精彩源自教学细节,细节是一种资源。准确捕捉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个精彩环节,忽略一个细节,就可能毁灭一个精彩的课堂。何谓生成?生成是一种教学。课堂生成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生成追求的是本真本色。精彩生成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对话、碰撞、共鸣而激起的火花。因而,课堂呈现的应是原生态的事实与景观“活动单导学”模式首要的就是“预设”,我们把这些问题叫做“预设性问题”。学生是沿循着我们的“预设”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的,这无形之中似乎也在限制“生成”。这就需要通过我们集体备课和个人多次备课,在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的基础上,预先尽可能设计一连串的问题来巩固所学知识,把握重点难点。我们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尽可能又快又全地掌握理解所学知识。尽管如此,但有些问题还是不可能预设的,它只能当堂生成,而这恰恰是课堂的精彩之处,需要我们老师的机智应变。这就要求“活动单导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做一个旁观者,而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捕捉那些精彩之处,再通过交流的形式,来让全班同学共享。有时可能课堂讨论会偏离我们的“活动单导学”的“单子”,这就更需要我们老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丰富的知识以及灵活主动的课堂驾驭能力。我们注重“预设”,但更要把握自然、个性的“生成”,因为这样的“生成”才是我们的教学精彩与学习精髓!要知道,尽信“单”则不如无“单”。
四.“活动单导学”模式与教师的“讲课”效能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一堂课是否成功、是否高效,不完全取决于老师讲得是否到位、是否明白、是否透彻、是否精彩,关键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参与,有没有学会,能不能运用。西方教育家有这样一段名言:“我听了,我忘记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读了,我懂了;我用了,我会了。”此言得之。其实,“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要义就是要把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因此,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将教学内容浓缩,必须讲的讲,可讲可不讲的不讲,不该讲的坚决不讲。我们必须明白,凡是可以用试卷来进行书面考查的,它就可以通过书面的练习来解决;应试不单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技能的培养,因此,它不应是仅通过老师讲来完成的,而应通过适度的练习来完成。所以,应该彻底摒除老师一个人说了算的局面,彻底转变“讲了,任务就完成了;讲了,学生就懂了”的思想。要把“讲过了”与“听懂了”区别开来,把“听懂了”与“会做了”区分开来。所以说,教师的“讲”应是建立在“有效”的基础上的“讲”。
五.“活动单导学”模式与教师的“角色”地位间的矛盾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能自我学习一辈子。他还说,教师对学生是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写作知识;他提出引导自学的口号就是要求学生在知识、技能上自我探索、自我充实。“活动单导学”模式关键在于“引导”,教师课前的“制单”、课中的“引导”、课后的答疑,无一不凸显教师的作用。只不过,课堂这一舞台,更多的留给了学生而已。舞台的背后,我们老师兼有多种身份,我们应是“编剧”、“导演”、“舞台监督”……因此,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绝不是“摆设”,它需要我们的老师在课前、课后付出更多的劳动,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
“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实施让我们受益非浅。但它毕竟是一新生的教学方式。无论其有多高效,亦绝不可能完美无缺、无“隙”可击;然而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在游泳中呛水,在呛水中学会游泳。只要我们在实践中紧抓课改的要义,不断总结、反思和改进,“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定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是学习的需要,更是一种学习的乐趣所在。
1.把课堂的时间交给了学生。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灌”,学生“装”。而现在,却是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主要体现在,老师不再主宰课堂,学生成为自主的能动的学习主体,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意识大大增强了。在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组组之间、男女生之间、优差之间,全方位、立体式互动起来,课堂真正成为了一个愉快求知的殿堂,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班有一“学困生”,平时默默无闻,上课从来不主动举手发言,任凭老师怎么绘声绘色、滔滔不绝地讲解,他仍然我行我素。自实施活动单导学模式后,嘿!他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小组内每次都能看到他高高举起那双小手,常常听到他那不怎么熟练却又想努力改变的话语。我欣喜地看到,他的语文、英语成绩上来了,虽然在班上还处于下游,但已由原来的四十几分变成六七十分了。 |